人得有所敬畏。
什么都不怕,不怕天不怕地,也不怕闪电打雷,决不是件好事。因为其后果必定是无法无天,人性中的恶无节制地膨胀。于是一个以物欲横流为中心的极端自私的小我世界便成了当今人类危机的总根源。
有这样一句名言:“无知者无畏。”然而,“无知者无畏”其实不是一种勇气,而是一种傻气。况且,一个人是不可能靠“无知”来成事的,要靠真才实学,以及众人的鼎力相助才行。人是要有一颗敬畏之心的,是要知道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的,要是什么事都抱持“老子天下第一”的态度,总是摆出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就很可能会放纵自己,为所欲为,以致犯错误、栽跟头,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柳宗元说过:“君子之惧,惧乎未始。”意思是说,君子如果有恐惧,应该恐惧在灾祸发生之前。一个人犯错误,往往是从一些细小之事开始的,有第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有沾小好处就可能贪大便宜,缺口一旦打开,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因此,敬畏之心,贵在初始。如果人们从一开始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那就不会深陷错误的泥潭,也就避免了很多的坎坷。
一毫米的敬畏。
那一年,蒋介石60大寿,很多人送来了非常珍稀的礼物。
琉璃厂文古斋掌柜送的是一对乾隆官窑黄地青花九龙瓶,蒋介石看了非常喜欢,但是他不知道这一对青花九龙瓶其实是件赝品。蒋介石生日之前,文古斋的掌柜派人去故宫武英殿摹绘了这对九龙瓶,然后在景德镇自己的窑里秘密烧制而成。仿制品的胎质、釉色、绘工,甚至“手头”(重量)都与原件一模一样,谁也看不出来。
只不过烧制的人在款名的字上,故意短了一毫米。
文古斋的掌柜问烧制的人为什么要这样,烧制的人说:“一定得做假的时候,要知道留有破绽,以示敬畏。”
当然,敬畏之心不是胆小、怯懦,不是妄自菲薄、奴颜婢膝,更不是缺乏自信,而是一种尊重和珍惜,一种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尊重,是一种对淡泊、人生况味的追求和珍惜,一种高明的舍得智慧。敬畏还是一种对人生的透彻领悟,对生命的倍加呵护;一种对客观世界和人类本性的真切认知。
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己者”等敬天爱人的观念,道家曾通过“道法自然”来强调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敬畏。儒道两家都是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谈论敬畏的。只有具备鲜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时时事事都“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
曾国藩的成就是一般人无可比拟的,其敬畏之心也是值得后人效仿和学习的。因为他深知,在浩翰的宇宙万物面前,人其实是无比渺小的。
他曾说:“细想古往今来,亿万年无有终期,人们生活在其间,数十年只是须臾瞬息。大地数万里,不能穷极,人在其中休息游玩,白天犹如一间房子,夜晚好比一张卧榻。古人的书籍,近人的著述,浩如烟海,人的一生所能读的不过九牛一毛。事情复杂多样,可以获得美名的道路也有千万条,人们一生中力所能及之事,不过如沧海一粟。知道上天悠悠无穷,人的生命无比短暂,那么遇到忧患和非常不顺心的事,应当稍稍忍耐以待其自消;知道大地的广阔,而自己在大地上的位置却非常之小,那么遇到名利的事情,就会主动避让三分,恬淡处之。知道古往今来的著述无穷无尽,而自己的见识非常浅薄,那么就不会再以一己之见而自喜,应当择善而从,并以谦虚的美德而保持它。知道事情复杂多样,而自己所办的事情非常少,那么就不敢以功名自夸,应思考推举贤才而一起去完成大的功业。”
正是这样的一个曾国藩,才会在官场如履薄冰,做人方面谨言慎行,做事上坚忍内省,处世上圆融有道,交友用人上明察秋毫,在舍得上拿捏有度。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做,才能保持冷静、客观的头脑,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才能不断看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才能永远保持提升的劲头,更上一层楼。
曾国藩也用敬畏之心对待身边的一切,并且用其来约束自己的言行,教导身边的人。曾国藩曾说自己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尤其是在顺利的时候,更不能忘乎所以。道光二十五年(1845)五月,曾国藩升了官,他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表示自己不但不敢高兴,反而感到战战兢兢。他说:“这次升官,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我日夜诚惶诚恐,自我反省,实在是无德足以承受。你们远隔数千里之外,一定要匡正我的过失,时时寄信来指出我的不足,务必使累世积累下的阴德不要自我这里堕落。这样才可以持盈保泰,不会马上颠覆。你们如果能常常指出我的缺点,就是我的良师益友了。弟弟们也应当长存敬畏之心,不要以为家里有人做官,于是就敢欺负别人;不要以为自己有点学问,于是就敢于恃才傲物。长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
官场是个名利场,权力是把双刃剑。曾国藩知道,自己权力越大就越容易招致别人的嫉妒,这时候自己越要小心谨慎,不授人以柄。同治元年(1862)六月,已经升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写信给曾国荃,表达了自己升官之后的惶惶之情:“我侥幸居于高位,又有一点虚名,时时刻刻都有摔下来的忧虑。我观察古今人物,像有我这种名位权势的,能善终的很少,我很担心在全盛的时候,无法使弟弟们有所长进,我摔下来的时候,却要连累弟弟们。只有趁还没有事情时经常以危词苦语互相劝诫,才差不多免于大祸吧。”
曾国藩的敬畏让人看到了他的洁身自律、清醒的头脑、谦虚的态度、谨慎的作风、强烈的危机意识。有这样的敬畏之心,一个人就能戒骄戒躁,永远把自己放在学习者的位置上,永远保持实习生的态度,这样就能有所顾忌,有所遵守,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敬畏之心不可无。
敬畏,就是又敬重又害怕。人们由于信仰、知识、经验、世界观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敬畏。有人敬畏鬼神,有人敬畏科学,有人敬畏道德与法纪。敬畏鬼神,只会上当受骗;敬畏科学,敬畏道德,敬畏法纪,才是明智的选择。只有这样,社会才能保持良好的秩序。如果人们不敬畏科学,不敬畏法纪与道德,就会造成行为的失范,那么社会生活就会陷入混沌无序、没有规则的非理性的反文明状态,那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情景呀!
1945年,当纳粹德国撤退巴黎之时,希特勒曾下令炸毁塞纳河上所有桥梁。但是德军总司令违抗军令———面对着与巴黎城市浑然一体的这些桥梁建筑史上的辉煌杰作,他的心颤栗了。
几天后,在德国的海德堡,听说了类似的故事。当年盟军为攻克德国,莱茵河流域的许多城市都遭到了炮火的轰炸,而海德堡幸免于难,原因是那里有“出此校门,便无学问”的海德堡大学,那是诞生过无数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学府,甚至盟军中的一些高级将帅也是毕业于这个学校。
今天,几十座造型各异、金碧辉煌的桥梁安然无损地跨在河面上,他们成为巴黎光荣的脊梁。而莱音河畔,海德堡沐浴在宁静、典雅的光辉中,继续贡献着学问和理想。试想,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里,一旦理智彻底崩溃,无论是巴黎,还是海德堡,都会一夜之间变为废墟。在炮火纷飞、残酷厮杀的年月,是什么拯救了这两座城市?是什么力量使他们让敌人们的城垣幸免于难?是对文明的敬畏之心。
敬畏之心并不一定依赖于伦理、道理,也可能依赖于人的自身,是在作恶、犯罪、屠戮的过程中残留的人性或者良心的发现。
由于对文明的深深敬畏,欧洲一座座古城完整地保存下来。从大都市恢弘的教堂到乡村小镇苍老的中世纪城堡,小心翼翼地保护,年复一年地维修。由于对文明的敬畏,古城区不允许轻易出现新建筑。一座新建筑的出现,要经过从政府到专家的反复权衡,历经数年,最终经严格的立法程序通过。站在米开朗基罗广场俯视佛罗伦萨,最具高度的地标始终是指向苍穹的古建筑尖顶以及壮美的歌剧院、音乐厅、博物馆。新建的任何商业、生活和娱乐设施都不敢轻易超过这个高度。
对于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敬畏之心都是必需的,我们应该永远呼唤对文明的敬畏之心。
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定盘星,为人处世有了标准,就会拒绝各种诱惑,用法纪和道德约束自己,对于越轨之事不敢想、不敢干,从而能够创造美好的人生。可以说,常怀敬畏之心,是人生的重要课题,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明代著名学者方孝孺,曾写过一篇《家人箴》,从正伦、重礼、谨礼、务学、笃行、自省、绝私等15个方面论述了修身、齐家与治国的道理,其中第8条就是“崇畏”。他认为:“有所畏者,其家必齐;无所畏者必怠而睽。”提醒人们要提高警惕,有所畏惧,严于律己,谨慎从事,切不可忘乎所以,为所欲为。德国学者康德说:“我只敬畏两件东西:头上的繁星与心中的道德。”一个在上苍,一个在心灵,有了这两尊神的呵护,人生才能如同野马有了缰绳之约束而不会任意乱奔,洪水有了河堤之束缚而不会到处泛滥。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在金钱、权力、美色的诱惑面前,也会有所动心,但因为对理想信念、对党纪国法有一种敬畏之心,所以能够不断地克制自己、约束自己,做到自警自律,克服了错误的念头,保持了做人的气节。那些违法乱纪之徒,那些贪污腐败分子,他们没有敬畏之心,什么都不怕,“无所畏惧”,把道德、良心、人格,以及党纪国法统统抛到九霄云外,为私利所驱使,或“利令智昏,昧心贪污”,或“铤而走险,杀人越货”,或“瞒天过海,为所欲为”,最终都不可避免地一步步走进了自掘的坟墓,其结果是一害社会、二害家人、三害自己,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为人们所不齿。
当然,我们所说的崇畏,是指道德和法纪的权威和尊严不可亵渎,不可冒犯,目的在于提醒人们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这不是怯懦,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坚强,一种勇气,一种明智,也是一种高尚的节操。
长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对很多现代人来说,这种敬畏感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正逐步弱化和缺失,种种短视或自私的行为不但危害社会、他人,对自身也是一种伤害。只有长存敬畏之心,才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规约,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才能保证自己的理想之火生生不息,福气机会之水源源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