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桓帝时,刘宠因精通经学被举为孝廉,出任东平陵(今山东章丘)县令,由于他仁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刘宠是个孝子,一次,母亲病重,他辞官回家侍奉,老百姓听闻,非常不舍,纷纷前来送行,导致道路上挤满了人,连车都不能通行。刘宠得知后,不愿惊动百姓,穿上便服悄悄离开了。
后来,朝廷召回他任豫章太守,不久三次升迁任会稽太守。在刘宠主政之前,会稽郡的官员们横征暴敛,胡作非为,百姓不堪其扰。刘宠上任后,“简除烦苛,禁察非法”,宽政爱民,体恤民瘼,兴修水利,发展农桑,他为官清廉,政绩斐然,郡中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历史记载当时的会稽郡有“狗不夜吠,民不见吏”之誉。
因政绩卓著,朝廷征召他回京任职。离别会稽时,除随身携带的衣服、被褥、书籍外,别无它物。临行时,山阴县有五六位白发皓首的老翁,从若邪山谷中翻山越岭赶来送行,他们每人奉上百枚铜钱要送给刘宠做路费,说:“我们都是山里人,从未见过郡守,以前的太守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弄得鸡犬不宁,民不得安。您任太守后,狗不夜吠,吏不扰民,物阜民安,我们年老难得逢此太平盛世,听说您要离任了,感念您的恩德,特来送别。这是我们一点心意,请太守一定收下!”刘宠十分感动地说:“我做得还很不够,实在惭愧,大家的心意我领了,这钱万万不能收,还请大家带回吧。”刘宠坚决不受,可是,几个老翁执意相送,久久不肯离去,刘宠只好从中选了一枚大钱,象征性地收下了。
当刘宠走到会稽郡的边界西小江畔时,他把这枚铜钱投入了江中,还给了会稽百姓。远远尾随的百姓见之无不动情,会稽百姓感念刘宠的清廉,于是将西小江改为钱清江,临江筑起“清水亭”,亭旁建起“一钱太守庙”。从此,“一钱太守”的美名传遍天下。
刘宠后升任司空,接着又任司徒、太尉。虽官至“三公”之位,他始终保持清廉节俭的本色,不置田产,家无余财。有一个故事:一次,刘宠出京视察,途中想在一个亭中休息一下,由于他轻车简从,管理亭的官吏并没认出他来,立即制止说:“我们整理屋舍、打扫干净,是为了准备迎接刘公的到来,你不能在此停留。”刘宠听后,毫无责怪之意,没说什么就离开了。
《后汉书》把刘宠的事迹记入了《循吏传》,历史上称为“二十四廉”之一。“一钱”重千钧,太守刘宠收一钱而不负百姓父老的深情,投一钱于江中更显他“不贪一钱”的品格。“一钱”见清浊,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要深知: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珍惜名节,崇尚操守,才能保持本色、守住初心。“小节”不守,“大劫”难逃;小贪不自遏,终会铸大错。“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心中有戒,才能行之有界,心存敬畏,才能行有所止。面对形形色色的“围猎”与诱惑,要始终保持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做到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才能在糖衣炮弹前“金身不坏”,利益诱惑前“不被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