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园地

【湘纪话廉①】最早提出“廉洁”和“廉政”的官员是谁

发布时间:2020-06-18阅读:13231

    编者按:读廉史故事,话廉洁文化,扬清风正气,养清廉品格。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廉政元素,传播和弘扬廉洁文化,三湘风纪从今天起推出“湘纪话廉”栏目,结合历史典故、廉政故事来讲廉史、谈廉事、悟廉理,借古启今,以史鉴今,引导党员干部提升思想境界和党性修养,汇聚激浊扬清的强大正能量。


【湘纪话廉①】最早提出“廉洁”和“廉政”的官员是谁


    中华廉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廉”的词义有哪些变迁?最早提出“廉洁”和“廉政”的官员是谁?
 

 


    从造字的本义来看,“廉”的最初含义与建筑物有关,《说解文字》中说,“廉”字的本意指厅堂的上方有棱角的横梁。“堂之侧边曰廉”,堂屋侧边的特点是平直、狭窄、有棱角。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广雅》说,“廉,清也”,将“廉”引申解释为“清廉、廉洁”。现代汉语体系中常用“廉”来比喻人的品行方正,有操守,“廉”的意思引申为:清白、正直、公平、俭约、方正、高洁、明察。 
    “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作品中,他在《楚辞•招魂》中写道:“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后来,他又在《卜居》中说:“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这是文献记载中第一次出现“廉洁”二字。在这里,“廉洁”词义与“廉正”相近。东汉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意思是:不接受他人馈赠的财物,不让自己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屈原是廉洁文化的最早倡导者和践行者,堪称中国廉文化的“鼻祖”。他对“美政理想”的执着追求,对志洁行廉的坚定信念和至死不渝的高尚人格,如夜空中闪烁着最耀眼光芒的恒星,为后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西周和春秋时期,“廉”字的含义开始被引申到政治领域。《周礼•天官•小宰》就提出了考察“群吏之治”的六个标准,称为“六廉”:廉善,指善于行事,能获得公众的好评;廉能,指能行政令,较好地贯彻各项法令;廉敬,指不懈于位,恪尽职守;廉正,指不倾不斜,品行方正;廉法,指守法不失,执法不移;廉辨,指临事分明,头脑清楚,不疑惑。“小宰”是西周天官的属官,其重要职责就是评判官员是否能做到“善、能、敬、正、法、辨”。《周礼》中关于“廉”的评价标准,被历朝历代所继承,中国古代将“廉”作为重要的政治规范,是对官员行为规范和官德的基本要求。春秋时期,齐相管仲把“廉”与“礼、义、耻”并列,作为维系社会稳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称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齐国大夫晏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廉政”概念的人,也是廉政思想的忠实践行者。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因“晏子使楚”“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广为人知。他能言善辩,聪颖机智,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历经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以勤政廉政、操守高洁,富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而闻名于诸侯。一天,齐王景公特意问晏子,如何才能让政治廉洁而长久,“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晏子用水作比喻给出了答案:“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意思是:廉政好比清澈的水,如果水浑浊了,就会把所经过的道路都污染;但如果水一直是清澈的,就会把所经过地方的一切污浊都清除,因此,做到廉政才能长久。他提出:“廉者,政之本也。”
    晏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生为国为民殚精竭虑,爱国忧民,敢于犯颜直谏,纠正国君的错误,节俭自律并身体力行。在晏子的治理下,齐国逐渐强盛,成为春秋一霸。晏子后来虽贵为齐相,自己和家人生活却十分俭朴,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居陋仄之室,坐弊车驽马。齐王得知后,命人给他送来黄金千两,赏他千金裘、豪车豪宅,并赐他六十座城邑。不料这些都被晏子拒绝了,朝臣们讽刺他:拿这么高的俸禄却过得如此寒酸,真是给国君丢脸。晏子却坦然说,“我虽生活俭朴,但用节省下来的俸禄接济了齐国境内几百贫寒之家,这也是在宣扬国君的恩德。”晏子告老还乡时,还把应得的封邑、车马都退还给了国家,可谓清廉至极。
    崇廉尚洁,自古以来为历代先贤所倡导,为历代社会所推崇和认同。廉洁,不仅是为官从政的基本品质,更是为人处世的永恒追求;不仅是一种规范的行为准则、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更是一种全新的价值理念、一种高尚的道德品格。不为欲望所迷,不为诱惑所动,守住一份廉洁,是操守,是美德,更是智慧。只有清白做人,不慕虚荣,才能踏实处世;只有节制自律,理性面对欲望诱惑,才能善始善终;只有正身正己,公而忘私,才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给社会带来清风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