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党员干部应常修“争让观”
编辑:蒋伟 发表时间:2019年05月14日 来源:湖南日报 浏览数:810
彭冠彰
党员干部时刻面临着权钱名利的考验,同时也有个人进退留守的抉择。有这样少数一些干部,他们秉持“不吃亏”的“准则”,在职位职称、荣誉奖励、评优评先等面前寸步不让、一争再争,摆出一副非我不可的架势;而在急难险重、吃苦奉献、重担责任等面前却生怕吃亏、一推再推,避之唯恐不及。本质来看,这是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陷入了“自我设计”的窠臼,背后是“四风”问题在作祟。究其根本,是在争与让的选择上出现了偏差,对争与让这对辩证关系的转化把握不准,缺乏“争让观”的修炼。
自古以来,历史进程发展与“争与让”的选择息息相关。无论是封建王朝的帝位之争,还是权臣干政的朋党之争,甚至是目前影视作品经常刷屏的后宫之争,无一不是零和博弈的戏码,往往造成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伦理失常、百姓遭殃。当然,我们也不能只看到一面。尧舜禅让以公天下为旨,恪守“让贤能者居之”的信条;还有泰伯三让王位的高风亮节,被孔子誉为“可为至德”。他们都是通过自己让,实现了更贤能者的上,推动社会文明发展和政治海晏河清。正如晏子所言:“分争者不胜其祸,辞让者不失其福”。
回看当代,一批批优秀的共产党人在争与让的实践上作了最好表率。面对艰难险阻、艰巨任务,甚至是重大牺牲,争在前面的是共产党人。1935年5月,中央红军在生死存亡之际,横亘在大渡河上的铁索寒光逼人,湍急的河水翻滚着吞噬的巨浪。22名突击队员主动站了出来,没有丝毫畏惧和退缩,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用生命浇铸革命前行的胜利。面对荣誉勋章、职务升迁,甚至是切身利益,主动说让的还是共产党人。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授衔仪式,众多将领淡泊名利、主动让衔,粟裕、许光达等诸多名将主动提出让衔、降衔。共产党人争的是责任担当,让的是个人荣辱,在这一争一让中,境界、格局、风度立显,党性修养和价值追求立现。也要看到,党员干部队伍中也有不良习气。极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把权力、官位看得比什么都重,只要有“肥差好位”空缺,首先想的不是自己合不合适、能不能干、胜任不胜任,而想的是无论如何我要上位,然后就是“各显神通”运作,有的还不择手段跑官买官。凡此种种,导致有的地方乌烟瘴气,政治生态持续恶化。
作为共产党员,争或让是个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如何选择?考量着党员干部的政治智慧和德行操守,也体现在为官做事的价值取向。争,应当争当其时。在坚定政治信仰、深入推进改革、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要争,要在学思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争先争前,在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时不甘人后,面对杂音、噪音特别是错误言论时要敢于发声、开展斗争。国家有使命召唤、组织有急难任务、人民有迫切需要时要争,要毫不犹豫、争当先锋。在日常工作履职中、应对困难挑战中以及服务人民群众中要争,创先争优、争创佳绩。让,应当让得其所。在个人得失、荣誉利益面前应当看淡一点,在评先评优时要多看到他人的长处,审视自己的不足,要有把鲜花掌声让给他人的胸怀。特别是面对岗位进退留守,要客观看待自己能力素质与岗位是否匹配,自己革命意志是否衰退、精力是否难以顾及。如确有差距,党员干部也要有让“衔”让贤的气度,甚至甘于为他人做嫁衣,面对组织挑选时从容淡定、宠辱不惊。
党员干部“争让观”的修炼不会一蹴而就,它需要在日常中不断检验和长久积累,也需要在实践中知行合一和一以贯之,唯其如此,才能担得起历史评价,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期待。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